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前身是由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3國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東南亞聯盟。1967年8月7日至8日,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四國外長和馬來西亞副總理在泰國首都曼谷舉行會議,發表了《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AssociationofSoutheastAsianNations--ASEAN)的成立。成立30多年來,東盟已日益成為東南亞地區以經濟合作為基礎的政治、經濟、安全一體化合作組織,并建立起一系列合作機制。現任東盟秘書長王景榮。
東盟除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5個創始成員國外,20世紀80年代后,文萊(1984年)、越南(1995年)、老撾(1997年)、緬甸(1997年)和柬埔寨(1999年)5國先后加入該組織,使東盟由最初成立時的5個成員國發展到目前的10個成員國。東盟10國的總面積有45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3億(1998年統計數字)。觀察員國為巴布亞新幾內亞。東盟10個對話伙伴國是: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歐盟、印度、日本、新西蘭、俄羅斯、韓國和美國。東盟成員國GDP概況

東盟各國分布圖
東盟的宗旨是以平等和協作精神,共同努力促進本地區的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遵循正義、國家關系準則和《聯合國憲章》,促進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同國際和地區組織進行緊密和互利的合作。
東盟主要機構有首腦會議、外長會議、常務委員會、經濟部長會議、其他部長會議、秘書處、專門委員會以及民間和半官方機構。首腦會議是東盟最高決策機構,自1995年召開首次會議以來每年舉行一次,已成為東盟國家商討區域合作大計的最主要機制,主席由成員國輪流擔任。外長會議是制定東盟基本政策的機構,每年輪流在成員國舉行。常務委員會主要討論東盟外交政策,并落實具體合作項目。東盟秘書處設在印尼首都雅加達,出版有《東盟常務委員會報告》、《東盟通訊》等刊物。
1976年,各成員國首腦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第一次首腦會議,簽署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和《東南亞國家聯盟協調一直宣言》,正式將政治合作列入聯盟合作范圍,并就經濟合作制定了具體原則,同時加強了組織上的聯系,標志這東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次區域與主區域可以說是局部和整體的關系。次區域經濟合作是相對于區域經濟合作而言的,指若干國家和地區接壤地區之間的跨國界的自然人或法人,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則,在生產領域內,通過各種生產要素的流動而開展的較長時期的經濟協作活動。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其實質就是生產要素在“次區域”這個地緣范圍內的趨向自由化的流動,從而帶來生產要素的有效配置和生產效率的相應提高,主要表現為在這個地緣范圍內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因此,在經濟范疇上,它屬于區域經濟一體化范疇,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一種形式,并伴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而得到強化。
次區域經濟合作的主要特點是:具有較大的靈活性,一個國家或地區可以同時參加幾個次區域經濟合作組織;有別于出口加工區。其合作范圍十分廣泛,通常包括貿易、投資、旅游、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環境保護等。生產要素跨國界流動,主要靠參與方之間的溝通與協調,地方政府是次區域合作的主體。例如大湄河經濟合作和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就是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開展的次區域經濟合作。
隨著經濟實力核影響的不斷加強,東盟在地區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90年代初,東盟率先發起東亞區域合作進程,逐步形成了以東盟為中心的一系列區域合作機制。其中,東盟與中日韓(10+3)、東盟分別與中日韓(10+1)合作機制已經發展成為東亞合作的主要渠道。此外,東盟還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歐盟、韓國、中國、俄羅斯和印度10個國家形成對話伙伴關系。
東盟作用影響:東盟政治經濟方面的合作有力地促進了東盟成員各國經濟的發展和地區的穩定,擴大了東盟在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