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我國裝備制造業就經受住了出口市場不利、下游產品需求結構升級和部分產品產能過剩等外部環境的種種不利影響,市場規模繼續擴大,企業投資信心增加,產值再度增長30%,總量突破14萬億,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績,為國民經濟增長起到了牽引作用。
縱觀五金機械市場,企業對未來的信心和發展后勁十足,2010年我國機械工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同比增長呈逐月加快勢頭,從年初的18%提高到年末的29%,這預示機械行業在2011年及以后還將有較高的新增產出能力。上海電氣集團打造包括風電整機和零部件在內的完整的風電產業鏈,總投資5億元的特大型風電軸承生產線技改項目一期投資2.5億元已經完成;新洛軸進行中的新洛軸工程計劃投資25億元,首期工程已建成投產,其中汽車軸承生產線月產達到設計能力的90%,風電軸承生產線月產達到設計能力的150%;太重集團動工建設總投資15億元的大型鑄鍛件國產化研制項目。
中國市場學會副秘書長吳滌新分析認為,從市場情況來看,2011年我國將在繼續投資建設大型煤炭基地、大型油氣基地的同時加快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據統計,目前國內已設立了100多個新能源產業基地,規模都非常龐大。
核心技術人才亟待突破
十二五開年迎來投資高潮,中國國際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行業特邀研究員羅百輝認為,企業投資重點發生了很大變化,瞄準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裝備制造的投資占主體,完善產業鏈、拓展新市場是企業新建和技改的重點。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產業研發、生產和出口基地,在清潔能源設備制造、風力電機生產、太陽能電池板生產以及核電裝備市場等領域的國內投資和市場需求非常旺盛,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也將持續保持,這將產生巨大的配套市場需求,下游產業如重機、機床都擁有巨大商機。據介紹,目前,國內風電、高鐵、船舶、工程機械等領域也紛紛開啟巨大的裝備需求市場,而軸承、齒輪、模具、液氣密件等基礎件自主生產能力的缺失成為軟肋問題。受制于部分基礎零部件無法自主生產,許多重要裝備產品的研發和生產的難度大大增加。重大裝備、戰略性新興產業裝備等依賴進口,技術空心化的問題亟待加以解決。
以軸承為例,高鐵、風電、機床主軸配套軸承等高端軸承一直是我國軸承業的軟肋。目前國內時速為160公里以上的動車組配套的高鐵軸承依然全部是進口。因此業界對洛陽LYC、瓦軸集團、哈軸等企業的基礎研究取得突破充滿期待。
國家有關部門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對基礎零部件基礎研究、制造工藝和檢測技術等重大共性課題研究的重視,增強扶持力度、創新工作方法、激勵創新精神,在短時間內,實現我國機械基礎件研發和產業化的重大突破。
轉型升級千萬職位攬才
從去年我國進入十二五時期的起步階段,各行業掀起新一輪的投資高潮;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規劃也將陸續出臺等,持續增長的人才需求繼續成為發展瓶頸。據羅百輝介紹,廣東珠三角地區用工缺口達200萬,被稱為世界工廠的東莞一地,就缺工超百萬。從東莞智通人才市場了解到,目前計劃入場招聘的企業涉及行業囊括LED制造、家電制造、機械電子研發、物流、家具制造、模具生產、天然氣能源、酒店餐飲、IT互聯網、紡織服裝等,招聘崗位有LED研發工程師、工藝/結構工程師、高級設備主管、物流區域組長、模具工程師、質量工程師、程序研發主管、人事主管、通訊工程師、投資分析師、化驗員/測試員等,企業為其開出工資在3000~6000元/月不等。除了這些專業技術崗位之外,企業對基層的工作人員的需求也頗大,例如物業保安、商場導購、物流速遞員、電話營銷員、生產文員等,其薪資待遇在2000~3500元/月不等。
在東部的上海,一些用工企業開著400輛長途大巴奔赴安徽、江蘇、河南、湖北等地,到家門口去接農民工回來。而西部的重慶,當地的官員更是在春節期間有一項特殊的加班任務,就是設法把那些回家過年的農民工截留一部分,能留多少就留多少。
制造企業破解用工瓶頸
年復一年的用工荒現象引起了專家、媒體、相關部門的關注,大家尋原因,獻計策,都在為企業老板們支招,推出高薪、高福利、優化員工工作及生活環境等人性化舉措。但這些現象卻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制造企業要追根究底,找到原因所在。
1、物價高漲,生活成本增加。尤其是吃飯、住房等費用快速增長,使農民工們在新的一年里選擇去哪里打工很有講究。
2、工資待遇期望值上漲。在新的一年,農民工對工資待遇的期望值越來越高,他們不僅與以前工作的周邊其他企業比較,也與老家的同樣工作比較。比時間的長短,薪金的高低,比生活的便捷程度和保障系數,還比較工作環境、生活質量、以及持續發展機會等關系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因此,很多農民工年后仍然在選擇、觀望,一旦主義已定,才會果斷出行。
3、新一代農民工觀念轉變。農村地區的年輕一代有了自己的世界觀。在這一代人的父母──50歲上下的一代農民工──逐漸回到家鄉,淡出人們的視線時,在相對較好的條件下長大的年輕一代養活自己或支撐家庭的壓力要小得多,多數年輕人都不想同父輩一樣在城里吃苦。
4、二線城市快速增長。長三角與珠三角出現用工荒也有重慶、武漢、南昌等二線內陸城市的建筑熱和快速經濟增長有關。被一票難求、思鄉心切等因素影響,許多農民工更樂意呆在離家近的地方,因為這些地方的薪水和大城市也相差不了多少。
針對以上四點,羅百輝認為,化解用工荒問題,除了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之外,還需要以長遠眼光建立一整套長期穩定的工資增長激勵機制,想辦法留住人,而不是任意辭退;另外,政府部門應盡快打破不合理的城鄉二元分割體制,從社會保障、子女就讀,甚至戶籍等方面給予農民工以應有的和城市人同樣的權利,給他們應有的尊嚴和權力,讓他們對這個他們付出汗水的城市擁有一份歸屬感;企業應加大對中低勞務人員的專業培訓投資,讓民工在工作中得到價值的不斷提升。
轉型升級實現質的飛躍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制造行業低端產業仍然占據非常大的比重,低端化致使中小制造企業離不開勞動力,脫離不了簡單的生產方式。羅百輝指出,要想從源頭上解決用工荒現象,讓制造行業發展實現質的飛躍,轉型升級是根本途徑。轉型升級就一個地區的大局而言,是轉換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就具體的企業來說,是升級生產模式,創造新型產品。
一是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在過去的發展中,五金行業一直走粗放型的發展之路,一味追求數字增長的片面發展,致使高污染、低水平、重復勞動、低檔產品過剩、高檔產品不足等弊端一直伴隨著企業和行業的成長。從提升產品加工能力、制造設備和工藝等方面入手,進而提高產品品質、創建品牌和營銷渠道,實行集約化生產,已成為行業良性發展的當務之急。
二是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在國際高端五金產品不斷進入我國市場的情況下,不提升技術含量在未來的市場上將寸步難行。為了引導企業加大對高端產品的研發力度,許多企業在技術上有了明顯突破,并形成了自己的自主品牌,這些企業技術提升后,對勞動力的依賴度明顯降低,用工荒的構不成生產威脅。
要想從源頭上解決用工荒現象,讓五金行業有發展實現質的飛躍,轉型升級是根本途徑。
|